现在官吏大力提升工资待遇,你们不好好干,我立马换人来干。
诸臣一听,王爷你真是阴险,这不是锦衣卫那一套吗。
锦衣卫下去查问题,也没说一定要查出问题啊。
“可用地方查军队,军队查地方,或湖广查江西,江西查湖广,相互错开,各地越地而查,总有办法,查出问题。”
“当然,只要下面人认真做事,尽心尽力完成朝廷的旨意,再怎么查,也不会有问题。”
其实就是相互监督,但在古代基层,没有党派竟争,那怎么办?就用其他办法,来搞相互监督。
丁毅又道,比如他最重要的重新量田,先由当地吏员丈量一遍,得到数据后。
丁毅会派当地驻军再去量,两者误差超过一百亩,当地官员吏员皆斩。
众臣脸色大变,狠,镇北王真是狠。
谁还敢隐瞒粮田。
但这还没完,每年重新丈量一次,上报新数据,因为丁毅要求尽量的多囤新田。
每年朝廷还要派人抽查,各省各府都要抽出一县再重量。
若误差太大,当然也是斩。
这些政策都要贴到各县府大门外,白纸黑字,贴上一年,让所有官员和吏员天天看着,牢记在心。
马士英这时颤声道:“重新量田,当年张居正就干过,江南反应尤烈,若士绅们再反对?并阻挡,该如何?”
“杀。”丁毅没有犹豫,厉声道:“江南士绅有多少人?十万有没有?本王派两万大军,一人杀五个,够不够?”
武英殿里顿时一片安静,所有人都感觉到暴风雨来临前的前奏。
诸臣面无人色,瑟瑟发抖,很直观的感受到丁毅改革的巨大勇气和力量。
这也是张居正无法完成的事情。
张居正办不了,因为他手里没有兵。
也不知过了多久,“南京城里,好多开国功勋--”吕大器沉声道。
这些开国功勋家里,不知有多少粮田,从不纳税。
“明朝都亡了,还那有开国功勋。”丁毅冷然道。
诸臣面面相虚,王爷你不要这么嚣张好不好,含蓄点啊,大伙还是要面子的。
但大伙其实心里挺爽的。
他们的田都要被没收,这些功勋贵族家里,那个不是几万几十万亩。
像明朝开国国公徐达家里,就是南京勋贵,粮田无数,肯定第一个要倒霉。
眼前这几个人,当然都会幸灾乐祸,乐于看到。
“诸位都是朝廷重臣,家中粮田最好不要超过一千亩,以为表率,大明都差点被贼兵灭了,你们应该明白,再多的钱和田,也没有国家安定,生活平静来的重要。”丁毅语重心长道。
众臣若有所思,丁毅最后的话,他们皆由感触。
吕大器这时道:“县府吏员这么多,朝廷支饷的压力很大啊。”
他是户部尚书,一直在想着有没有钱,能不能支付这件事。
“本王都算过,只要重新量田,没有天灾,收得税赋,完全没问题。”
他在山东有经验,田税加商税,这些人是养的起的。
“各县官员也就二十个不到,以后肯定会增加,加上吏员三百,算三百五十。”
“每县饷粮,加上补贴的伙食费,大概在两万石左右。”
“一县粮田为二十万亩计。”
“亩产两石,税二成即为八万石,用掉两万石,还能上交朝廷六万石。”
“且大部份县粮田不止二十万石。”
“每县还有商税,仅堵坊和红楼的商税,每县也能收数万银。”
“少数田少的县,由朝廷补给,总体来看,肯定没有问题。”
从丁毅分配的吏员数来看,一个县只要有五万亩田能准时纳税,并能收起来,田赋就能达到两万石,就能养起全县的官吏,有五万亩以上,田赋还能有多余的上交中央财政。
而此时的大明朝一共有一千一百七十一个县。(府州等没算)
明朝按缴纳田赋多少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级。上县6万~10万石,中县3万~6万石,下县小于3万石,田赋和人口成正比,明朝的上县至少两三倍于下县。
这什么概念,就是原先明朝纳税,八成以上的县,田赋都在三万石以上。
按这税赋算算,八成以上的县以前就能供养的起丁毅现在的官吏,还能多余。
而以前,可是有好多田都没有算在收税里面。
这样看看是不是明朝很有钱?
咱们再看看明朝以前的田赋。
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田赋达到三千二百多万石,太祖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。从此明朝田赋基本就稳定在了三千万石的水平。
永乐年间由于安南的并入曾经达到过三千四百万石,不过保持的时间不长,明朝放弃安南后又回落到三千万石。
宣德时期,由于江南地区抗议田赋太高,不断地故意拖欠赋税(江南地区税高是因为朱元璋报复当年江南民众过于支持张士诚),朝廷内众多官员也支持减免,宣德皇帝下令减免江南赋税三百万石,帝国的田赋的基准就降落到了二千七百万石,直至明朝覆灭。
明亡时,按标准田赋就有两千七百万石,可是崇祯每年手上可用最多两三百万石,十分之一都不到。
也就是说,崇祯的的帝国一年也要开支到两千五百万左右。
丁毅现在每县两万石,一千多县,也就花费到两千多万石,加上府州和京城官吏和军队,估计最多五千万石就顶天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