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克,将家丁们都组织起来,府中能用的兵器都找出来,要是有铁器也拿出给王铁匠打造成兵器。等到了吕侯那里,我保你一个千总,以后你也是大明的军官,前途无量。”
杨宝善一根胡萝卜丢过来,王克一听,心中顿时乐开了花,他原本可只是一个家丁头子。
在王家谁都能对他颐指气使,说难听点还是一个家奴,一辈子也别想做官。
现在杨宝善一下子就给他允诺一个千总。
他哪里能挡得住诱惑啊。
“多谢杨叔。王克全听您的安排。”
杨宝善其实并没有对王克说大话。
他能够到王家村来组织村民造反,确实是因为他在上高县见到了吕侯手下的一名文官。
经过李嗣兴的补充之后,吕有名手下现在有了一批正规的文官武将。
这些年轻人通过缇骑司的秘密交通线与吕有名汇合。
只不过物资的目标太大,还没有能够运过来。
不过有了人之后,吕有名的压力小多了,至少他现在有人一起商量事情。
“从上高沿着蜀水逆流而上可以到万载县,那里是袁州府的地界,袁州府是进入湖广的交通要道。往南沿着斜口水就是蒙山,过了蒙山是临江府,到了临江府沿着赣江逆流而上就是吉安府、赣州府。”
说话的是一个留着花白胡子的书生。
此人名叫余逢时,曾经在弘光朝做过官,后来鞑子占领了江西,这位余老先生就回到乡间隐居。
这次一不小心被裹挟进了吕有名的队伍。
见到吕有名还能够约束手下,而且是打着明军的旗号。
这位余老先生决定站出来帮吕有名做事,同时也是在监督他。
防止这个吕有名膨胀了之后乱杀无辜。
“余大人觉得我们该怎么走呢?”吕有名问道。
余逢时没有想到这个吕有名真的是大明朝廷的人。
货真价实。
他的情况报到滇京之后,战时内阁直接给余逢时封了一个江西按察使的官职,让他在吕有名的军中效力。
而吕有名也从一名小队长一跃成为江西提督。
真是时势造英雄,乱世之中,普通人出头的机会似乎更多一些。
“本官觉得应该走蒙山下吉安府。袁州区虽然重要,但是咱们现在又不去湖广。”
“这袁州府与吉安府之间有大山相隔,没有什么像样的通道。如果鞑子从湖广出兵来汇剿,那么咱们很有可能就陷入到鞑子的前后夹击之中。”
“反倒是走蒙山,到吉安府接收咱们的装备,然后南下赣州与晋王殿下会师才是正理。”
余逢时是江西本地人,又在江西很多地方做过官,对这里的熟悉程度远超在坐的所有人。
而且他的年龄最大,处事稳重,深得吕有名等人的信重。
“诸位以为呢?”吕有名看向其他几人。
这些人都是李嗣兴从讲武堂中挑选出来的年轻人,一个个年轻气盛,不过都是读过兵书的,还有几把刷子。
“提督大人,末将以为咱们现在队伍中已经有十几万人,青壮就有三万多人,为何不分出一支纯粹由青壮组成的快速反应部队,向西边走,不仅仅可以迷惑敌人,要是遇到围剿,也可以遁入山中,在茶陵关埋下一颗钉子,今后晋王大军要是杀来,如若攻打湖广的话,也要从这里经过。”
一个名叫沈怀明的年轻小将说道。
此人是滇云本地人,被选入讲武堂才读了几个月就被派了出来。
不过这个沈怀明是卫所官员子弟,家学渊源,从小就熟读兵法韬略。
“沈将军说的也有理,咱们分出一部分兵力,影响并不大,即使是折在了外面,也没有太大影响。”
“只不过,这支队伍是一支孤军,与主力背道而驰,要想坚持到晋王杀来,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”
“因此,带这支队伍有很高的风险。”吕有名看向众人说道。
“末将愿意带这支队伍。”沈怀明自己提出来的建议,当然要由他去带这支队伍。
吕有名能够碰到这样的机遇,让沈怀明非常羡慕。
其实他提这个建议,大部分着眼于大局,也不排除一点私心。
他也想出去独当一面,这样立功的机会会更多一些。
他非常清楚,现在正是立功上升的最佳时机。
等到赶走了鞑子,一个将领再想上升就难了。
“好,那就这样,我分给你两千全副武装的丁壮,沈将军带着他们向西过麻塘、万载杀进袁州府,定要做出大动静,让鞑子以为咱们要从袁州去湖广。”吕有名道。
“余大人,还麻烦余大人尽快对新投效的百姓编营,我们抓紧时间南下。”
“报,提督大人,又有三支队伍前来投效,都是周围村镇的百姓。”就在这时传令兵来到县衙的大堂之外报告道。
“好,我去会会他们。”这里的军议已经结束。
每一支前来投效的队伍,吕有名都会亲自去接见。
杨货郎带着王克还有几百个青壮,正是这三支队伍之一。
他们都不是空手来的,几乎每支队伍都带了一些粮草、金银前来孝敬给吕侯。
这些东西自然都是从那些地方上的大户手中抢来的。
江西地方上的地主势力比较多,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大地主。
这些人抢了地主剪了辫子,就只能跟着吕有名的明军走了。
他们最担心的就是鞑子朝廷秋后算账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